在线询价

在线询价

8位MCU和32位MCU未来市场情况会是怎么样
2023-01-04
  智能时代,现在的一些产品运用的产品中心越来越多,而随时间的推进,产品中心不断的在升级换代,产品中心市场也在发生变化,而今天要来讲MCU产品中心,MCU产品中心有不同的位数,如8位MCU、16位MCU、32位MCU,每种不同位数的产品中心都有它的市场,接下来看看8位MCU和32位MCU未来市场情况会是怎么样。

  1、MCU产品中心应用

  MCU是指将中央处理器(CPU)适当降低频率和规格,集成了存储器、计数器、US B、A/D转换、UART、PLC、DMA等功能的微控制器单元(MCU)。将液晶驱动电路集成到单产品中心上,构建产品中心级计算机

  主要用于不同应用场合的各种组合控制,它的优点是体积小,可以放在仪器内部,但相对来说存储容量小,输入输出接口简单,功能少。

  MCU产品中心随处可见,小到你的电子手表或手环、蓝牙耳机、手机、卡片、校园卡、身份证、公交卡及其读取设备,大到你家里的电视、空气净化器或空调冰箱等一系列家用电器、行驶中的汽车、道路红绿灯、店铺门前的LED招牌、学校的出入管理、工厂的各种自动化设备等。

  总而言之,与物理世界打交道并需要自动化或处理某些信息的人基本上都在使用 MCU 产品中心作为处理器。

  2、MCU技术进阶

  MCU的出现历史其实并不长。虽然它的生产几乎与微处理器的生产同步,但发展过程非常迅速,数据位数也经历了从4位MCU、8位MCU、16位MCU、32位MCU甚至64位的升级,数据处理能力是功能越来越强大,应用场景越来越复杂。

  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问世为计算机“走进寻常百姓家”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一小部分单片机从微型计算机家族中划分出来。

  MCU源于单片机的技术演进。

  1971年11月,英特尔公司推出了集成度为2000个晶体管/产品中心的4位微处理器Intel 4004,它带有RAM、ROM和移位寄存器,构成了世界上首个MCS-4微处理器。

  “单片机”一词也来源于此。

  由于当时的单片机主要是寻求好的单片机嵌入式系统架构,因此开始走上了与通用计算机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中,英特尔在开创嵌入式系统自主发展道路方面功不可没。

  1976年,英特尔发布了MCS-48单片机。这个时代的单片机是真正的8位单片机。当时它体积小巧,功能齐全,价格低廉,应用范围很广。

  但由于当时还处于探索阶段,单片机的综合性能还很低,数据位数为4-8位,只能满足一般工业控制的需要。和智能仪器仪表。

  因此,经过多次改进,英特尔公司于1980年至1983年推出了首款高性能16位标准单片机系列MCS-51。

  MCS-51 系列包括许多单片机变体,例如 8031、8051、8751、8032、8052 和 8752。其中,8051是又早又典型的产品,因为它是在其他单片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当时8051为基础的功能增减改。所以人们习惯用8051来称呼MCS-51系列单片机。

  同时,随着嵌入式应用的不断扩展,MCU也需要考虑在其他方面的突破。特别是在对象系统中,越来越需要各种外围电路和接口电路,强调对象的智能控制能力。

  自然,开发独立产品中心的重任不可避免地落在了电气和电子技术制造商身上。

  英特尔公司发布其8051技术后,其它公司迅速将MCS-51从单片机发展为微控制器,即MCU,为嵌入式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单片机对uMCU的技术发展贡献很大,从此单片机被广泛称为MCU。

  全面向更高水平发展。

  1983年,英特尔重新推出MCS-96系列16位高性能单片机,采用新的制造技术,产品中心集成度提高到120,000个晶体管/产品中心。但该系列单片机性价比不理想,应用不广泛。

  20世纪90年代,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32位单片机迅速取代了16位单片机的高端地位,进入主流市场并发展到现在。同时,随着技术的演进,传统的8位单片机的性能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处理能力比1970年代提高了数百倍以上。只有16位的单片机。在8位MCU和32位MCU的“双向夹击”下,市场份额逐渐冷门。

  但是,从近几十年来单片机的不断发展来看,不能否认的是,单片机是以微处理器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先导,应用领域广泛的驱动。它显示出非常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3、MCU上中下游市场

  MCU发展至今,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具体包括上游半导体元器件、中游MCU集成、下游各行业应用。

  上游半导体元器件包括集成电路、二极管、三极管、传感器、电容和电阻、晶体振荡器等材料。

  中游属于MCU相关应用产品。

  根据总线或数据寄存器的宽度,MCU可分为4位MCU、8位MCU、16位MCU、32位和64位。其中,8位MCU 的工作频率为 16 至 50 MHz,强调简单的性能和低成本的应用。16 位 MCU,24-100 MHz 工作频率。大多数 32 位 MCU 的工作频率在 100 到 350MHz 之间。其性能优异,应用类型非常多样。可以说是MCU市场的主流。

  正是由于32位MCU的出现及其持续降价,以及8位MCU简单、耐用、廉价的低成本优势,中端16位MCU市场受到挤压,成为其中之一运费较低的商品。它是。虽然 8 位微控制器目前主导着 MCU 市场,但 32 位微控制器是全球消费电子和工业电子产品的关键。

  MCU广泛应用于下游行业。具体来说,4位MCU常用于控制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

  8位MCU和16位MCU主要用于通用控制领域,通常不带操作系统。其中,8位MCU主要应用于电表、电机控制器、电动玩具机、变频空调、传呼机、传真机、来电显示(CallerID)、电话录音机、CRT显示器、键盘、US B等。16位MCU主要用于手机、数码相机和摄像机。

  32 位主要用于网络操作、多媒体处理和其他复杂处理,通常用于调制解调器、GPS、PDA、HPC、STB、集线器、网桥、路由器、工作站、ISDN 电话、激光打印机等。使用 an嵌入式操作系统。彩色传真机。

  其余 64 位 MCU 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主要用于高端工作站、多媒体交互系统、高端视频游戏机和高端设备。

  在全球范围内,汽车电子是目前应用广泛的领域。目前MCU市场占比约33%,其次是工控和医疗领域,占比25%。

  在我国,MCU应用广泛的领域是消费电子,占有36%的市场份额。此外,16%和14%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和医疗。

  4、MCU海外市场

  近年来,受消费电子、工控、医疗等领域的影响,全球MCU出货量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从市场格局来看,欧美、日本、中国台湾厂商通过早期技术先发优势主导全球MCU市场,形成三足鼎立。其中,欧美日主要以高端(32位)MCU产品为主,涉及汽车电子、工控、计算机、网络等领域。另一方面,中国台湾企业在消费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就我国而言,中国MCU厂商在全球MCU市场仍不具备较大的竞争优势。由于近期家电等消费电子设备的发展,2018年日本本土MCU厂商在8位MCU市场的市占率接近50%,优势明显。但是,16位或32位MCU的本土厂商实际上占据了大约20%的市场份额。我只有一个地方分享。也就是说,我国在中高端MCU产品的竞争中没有优势。因此,未来我国MCU市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咨询
Baidu
map